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林韋丞
照片來自 | HaticeEROL (pixabay)
社群媒體應主動 / 積極介入,並反覆提醒相關功能以降低騷擾風險。此外,使用者雖可以封鎖、隱藏或是限制特定帳號,但貼文的審查過於緩慢、無效,且缺乏可以輕易記錄騷擾與濫用的機制。於此,社群媒體應加強功能、簡化流程,並允許大量檢舉,並且建立正式的上訴程序,提供發聲管道給使用者。最後,為有效處理網路騷擾,社群媒體應建立教育 / 懲罰機制,讓使用者的權益能獲得保障。
社群媒體狂潮雖大大縮短人與人間的距離,同時也開創出全新的互動方式。人際互動少了時空限制且變得頻繁,卻也放大霸凌者的聲音,讓弱勢族群或特定使用者身心疲憊,甚至面臨生命威脅。
有鑑於此,美國筆會(PEN America)董事 Jennifer Finney Boylan 發表一篇上萬字的報告〈濫用沒有藉口〉(No Excuse for Abuse),指出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體平台上存在的網路騷擾與濫用現況,並一一提出對策,提供這些公司參考。
主動出擊,降低騷擾風險
根據報告,美國受到騷擾的人多達半數,更有三分之二的使用者曾看過其他人被騷擾。女性、有色人種、LGBTQ等弱勢族群,或是記者等身分敏感的專業人士,常常成為霸凌者的攻擊目標。雖然社群媒體有貼文權限、公開與私人帳戶等分界,可以阻隔一些攻擊,但Boylan的報告批評,社交媒體主動過濾騷擾的機制還不完整,現有功能也不易找到。
為了改善問題,報告建議臉書借鑑Instagram與推特,讓使用者可以建立許多帳號,區隔不同帳號的受眾。此外,應該要讓使用者能夠輕鬆管理過去的貼文,包括搜尋、刪除或隱藏以前的資訊,並搭配更完善的過濾機制,讓使用者可以刪除特定主題或侮辱性的言論。
另外,現在臉書上的粉絲專頁可以設定管理員,個人帳戶則可以在帳號被鎖定時選擇事先設定好的朋友,幫助他們回復帳號。美國筆會的報告建議合併這兩種功能,讓信任的朋友們甚至專業團隊,在騷擾事件發生的當下能立即介入,並協助個人帳號採取行動。更重要的是,臉書應該要頻繁提醒我們使用這些功能,以避免日後可能產生的騷擾行為。
被動防守,亡羊還能補牢
相較於防患未然,在騷擾尚未發生時就採取主動措施,被動措施則著眼於發現騷擾後受害者可以採取的行動。報告指出,雖然社群媒體提供的被動措施相較主動措施來得完整,使用者可以封鎖、隱藏或是限制特定帳號,但是有關於貼文的審查過於緩慢、無效,且缺乏讓使用者可以輕易記錄騷擾與平台濫用的機制。
報告批評,目前使用者若是遭遇騷擾,他們必須自己截圖、儲存連結、列表,才可以自保或尋求法律途徑。因此報告建議,平台要推出好用的工具,在過濾惡意貼文的同時留下騷擾證據,也讓使用者可以點一下就自動備份特定貼文,包含內文、連結等相關資訊,並且可以管理這些證據,或是增加筆記,避免騷擾者輕易將貼文刪除。
Boylan同時呼籲,除了臉書之外,不同社群媒體的龍頭諸如Twitter、Instagram 等,也應實施此類管理與過濾機制,統一其用詞與功能。如同臉書、Instagram 與推特雖各自有封鎖(使用者無法看到彼此)、靜音、限制(例如讓其他人都看不到霸凌者的留言)等功能,但是這些功能的選項與用詞皆有差異,不利於使用者找尋和操作。面對現有的檢舉功能不彰,除了提供「SOS」按鈕給緊急狀況使用,還要簡化流程、允許大量檢舉,並且建立正式的上訴程序,提供發聲管道給使用者。
用教育與懲罰,有效處理網路騷擾
在後疫情時代,人們倚賴數位工具、減少面對面接觸的頻率愈來愈高。現在,你我都更可能成為網路霸凌的受害者與加害者。報告建議,對於潛在的騷擾行為,可以利用教育的方法改善。例如當使用者正在輸入騷擾言論時,平台可以提醒使用者三思而後行。另外,也要讓騷擾規則容易找到、理解,讓使用者知道騷擾的定義與後果是什麼。
面對冥頑不靈的網路騷擾者,如果真的必須懲罰這些人,報告建議應該提出一套清晰的處罰機制,從輕微的警告,到嚴重的封鎖帳戶等,讓使用者可以了解並自我評估。為了有一致、公平的機制,社交媒體平台應該聯合建立組織,執行這套機制,讓每個使用者的權益都能獲得保障。
面對權力迅速擴張、富可敵國的社群媒體平台,只有我們盡力監督,才能避更多人因著這些企業的漠視與不作為,留下騷擾、霸凌等各種傷害。
-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