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Marco Verch (Flikr)
科技產品日新月異,除了比較廠牌、型號、功能、外觀之外,身為數位世代的人們,現在更要多比較一個重要至極的類別 -「隱私疑慮」。Mozilla 基金會列出四個要點,讓你數位購物也能安全無憂。

你你今年準備汰換新的手機或是周遭電子設備了嗎?哪些產品條件在專家們眼中,是應該也開始列入數位電子產品的購買考量之一呢?
Mozilla 基金會的「隱私不包含(privacy not included)」計畫,特別指出,現代人的數位產品更重要的考量應是產品製造者面對隱私問題的信譽。在「隱私不包含」官網中,你可以看到不同種類的電子產品,令人驚訝的是,裡面從耳機到寵物監控裝備,讓人想不到的數位產品都有資安疑慮,花錢前查詢一下,幫助你的荷包少走冤枉路。
中國企業:科技公司一整年都在推出新的產品,特別是資源雄厚的大企業。但千萬不要以為這些公司錢賺得飽飽,就會意識到自己要保護使用者隱私。最讓人不意外的,不外乎是小米、華為、知名無人機製造商 DJI 等中國企業。在「隱私不包含」的報告中,Mozilla 指出小米手環 6 的隱私權政策與其他裝置不同,不但讓人混淆,而且可能將你的個人資料傳給小米相關企業「華米」與其相關公司。至於華為,其手環、手錶、耳機也榜上有名——根據他們的隱私政策,華為可以透過公開或商業管道收集你的資料、分享給商業夥伴,更不用提該公司背後的中國政府可能對個資採取的侵犯手段。
亞馬遜:避開中國大廠就能保障你的個資安全嗎?Mozilla 想提醒你,自由世界的公司同樣有不少需要提防。電商跨足軟硬體的亞馬遜(Amazon),旗下智慧門鈴、智慧音箱、平板電腦、電視棒,甚至是可以在家裡飛來飛去的監控攝影機,可都需要注意。雖然亞馬遜保證不把你的資料賣給第三方,但是這個富可敵國的企業不需要這麼做,就足以對消費者產生許多威脅。從你對語音助理講話的錄音檔、聽音樂的習慣、電視節目偏好,到購買商品紀錄,全都在亞馬遜手上,幫助他們分析使用者喜好。換言之,亞馬遜除了藉著你的個資賣你更多東西,也仍舊將其暴露在一定的風險中。即便你可以退出某些資料收集,但隨著使用的產品種類愈多,這間公司仍然比你還瞭解你自己。
臉書集團:我們都知道臉書跟隱私幾乎是反義詞,其他臉書相關的軟硬體也不例外。你工作、聊天所使用的通訊軟體 Messenger,就會收集你聊天的對象、時間,用來當作廣告推播的利器;另外,Mozilla 也提到了今年高達五億筆帳戶的個資外洩事件,這些人的電話號碼、全名、地點、生日、email,被公開在駭客論壇上。這些紀錄讓臉書的居家視訊電話裝置 Portal,或是與知名太陽眼鏡廠商 Ray-Ban 合作的攝影眼鏡「Ray-Ban Facebook Stories」同樣成為相當不安全的設備。此外,或許你對臉書旗下的 VR 眼鏡 Quest 2 充滿興趣,但想跟著臉書搭上元宇宙風潮,除了要奉上你的個資來註冊臉書帳號,還得允許這個裝置收集家裡的空間、音訊資料,天知道臉書是否會將裝置收集的資料與你在臉書上的個資串連,藉此更加掌握你的生活習性?在決定購買之前,或許還是三思、小心為妙。
勤讀個資規範、避免問題品牌
隱私問題防不勝防,除了上述公司以外,Samsung、Kobo 等公司也都有產品名列危險名單。要怎麼樣才能避免地雷?Mozilla 的報告中,科技公司的行徑看起來離譜,但許多作為都暗藏在該公司跟消費者訂立的隱私權規範。「隱私不包含」網站列舉了大量隱私不合格的交友軟體,包含 Tinder、Grindr、Bumble,不是明文寫出不合理的隱私收集策略,就是有模糊不清、啟人疑竇的敘述。
為了避免把自己的個資白白交給外人,請務必熟讀各公司隱私政策,並選擇合適的產品。如果有產品的隱私政策寫得太饒口、不易讀,也應該避免。另外,購買產品前記得事先搜尋,確認該公司過往隱私紀錄,或是有無牽扯極權政府;也別忘記打開「隱私不包含」網站,查詢這些公司究竟在不在乎你的隱私,再按下結帳按鈕吧。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同步刊載於《INSIDE》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INSIDE》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