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Covid-19 vaccine passport application concept (Marco Verch)
「與病毒共存」已經是全球的共識,即使是在曾信奉「清零」原則的台灣和周遭東亞地區也不例外。在這樣的氛圍下,疫苗護照已經是過時的產物,其他國家是怎麼慢慢的改變政策讓疫苗護照退場呢?

疫情歹戲拖棚,即使是以清零政策自豪的台灣,到了 2022 年,從專家到民間都不再信仰「+0至上」的心態。無論是公衛學者何美鄉、陳建仁,或是今年初 Omicron 案例暴增時所做的民調,均指出「與病毒共存」是可接受的方案。
然而在此時,仍有政治人物認為我們應該在餐廳採用疫苗護照,作為放寬防疫政策的配套措施。這是有意義的方案嗎?不妨借鏡它國,看看有多少國家認為疫苗護照是必要措施。
以色列:3月開始全面取消「綠色通行證」
位於中東的以色列無論是疫苗或疫苗護照都是世界的先驅,早在今年1月,其政府的諮詢委員會就建議全體成人施打第四劑疫苗。根據BBC,去年以色列在疫情嚴重時一度啟用了疫苗護照;後來又在7月推出「綠色通行證」,要求體育館、餐廳、景點檢查使用者是否已經施打疫苗,或是篩檢陰性、染疫復原等。
當時以色列衛生部長信誓旦旦宣稱「沒有接種的人,將會被拋在後頭」,不過連一年都不到,「綠色通行證」就已經在今年2月縮減到派對等特殊場合才需使用,更從3月開始全面取消。
英國與歐盟:鬆綁國家越來越多
英國是知名的共存政策代表,早在今年1月,該國就不再強制使用疫苗護照。歐盟則發行了全境適用的「歐盟數位COVID證明」,與台灣現行疫苗護照規格相通,並支援紙本格式。根據歐盟提供的地圖,德國等地仍然要出具證明才能進入餐廳,但目前鬆綁的國家愈來愈多,例如丹麥從2月開始僅醫療照護機構強制使用,荷蘭狀況也類似。在法國,路透社指出,總理Jean Castex認為「健康狀況正在改善」,因此強制使用疫苗護照的規定將於3月14日於多數地點取消,只有老人照護中心仍須攜帶。
美國:各地正逐漸不再強制執行
美國並沒有全境統一的疫苗政策,最高法院於1月封殺了拜登政府的大型疫苗接種要求,但允許政府要求醫療照護職員需要接種疫苗,才能領取聯邦經費。除了這類規定以外,各種疫苗護照基本上是各個地方政府的權責。而根據《華盛頓郵報》,原本要求市民進餐廳要出示疫苗證明的地方政府,開始有收手的趨勢──包含紐約市、費城和華盛頓特區等地,都不再強制執行;舊金山則維持疫苗要求,或是也可出示陰性證明。
中國:模糊規則與數位落差
這個全世界最愛科技監控,且依舊追求清零的國家,自然是Covid護照愛用者。在中國,每個人都要持有惡名昭彰的「智慧型手機健康碼」,這是一個專屬、不斷變動的QR Code,如果你的QR Code是綠色的,即可出入大小場所,黃色或紅色就要留在家裡或集中檢疫。但QR Code顏色如何產生?以北京為例,他們宣稱是「来自于卫生疾控、社区等部门的疫情相关数据,按照相关防控规则,经数据比对后得出」(原文網址在此,此為中國網站請慎點)。
模糊的規則導致中國出現成千上萬「時空伴隨者」,即不明就理就被要求隔離的民眾。而且僅有上海等少數城市開發了不需智慧手機的「離線碼」(原文網址在此,此為中國網站請慎點),其它城市都要求居民持有智慧型手機,或是請他人代為登入,顯現數位落差的不平等。
台灣該怎麼辦?
疫苗護照有兩個討論的層次。第一是形式:目前台灣強制要求八大行業需出示小黃卡、健保app或類似歐盟的數位疫苗證明,不太會產生數位落差的問題,但若地方政府堅持要用「台北通」等數位app,結合紅綠燈QR Code系統,且不提供紙本配套,那就跟極權國家差不多糟糕。
另外一個討論層次是疫苗強制令本身:BBC指出,沒有證據支持疫苗護照可以阻止病毒傳播,但倒是可以增加疫苗接種比率,降低重症與死亡風險。不過,台灣即使是疫情高峰,新增案例的表現也沒有比以色列、英法等國在宣布取消疫苗護照時來得差。人權組織早在去年就提醒,疫苗護照有限制人權、擴大社會不平等的問題;究竟是否要犧牲人民移動的自由,換取更低的案例數量,還是要真正邁向與病毒共存,將需要更廣泛的科學與政策辯論。
-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為 OCF Lab 與《獨立評論@天下》雜誌合作的專欄:數位公民,同步刊載於《獨立評論@天下》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獨立評論@天下》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