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冠廷 (OCF Lab)
COVID-19 肆虐全球,在許多重災區,患者急需呼吸器維繫生命,但有限的庫存滿足不了大量重症病患的需求,除了要價不低-一臺專業的呼吸器要價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此外,呼吸器數量不足,難以迅速生產滿足急增的病例數。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各界開發者發揮開放原始碼的精神,自己打造呼吸器,可望成為救命法寶。只是,未經過商業設計的呼吸器,是否安全、有效?
呼吸器不夠,大家自己做
目前 COVID-19 並沒有任何疫苗或解藥。埔里基督教醫院院長蘇世強指出,不幸感染的病患只能靠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病毒,而若病毒填滿肺部影響呼吸,呼吸器就是一種治療方案:「利用呼吸器加壓,把肺部裡因感染產生的液體壓回組織,讓空氣能與肺泡的微血管作氧氣與二氧化碳的交換」,蘇世強在醫院的網站中寫道。
不過全球 COVID-19 案例已經突破四百萬例,光在美國就占了一百多萬。就算平時呼吸器夠用,也很難滿足湧入的重症病患。主業不是醫療器材的大型公司通用汽車、富士康、全錄等,都宣布投入呼吸器製作,但對於醫院來說,不但緩不濟急,也不見得可以負擔這些呼吸器的費用。
為了解決呼吸器短缺,以色列軍方成員加入開發行列。以色列空軍 108 武器庫(Israeli Air-Force 108 Electronic Depot)負責掌管科技技術的 David Alkaher,就領導一個團隊開發出了低成本開放原始碼呼吸器「AmboVent-1690-108」。比起成本動輒六、七位數的商業呼吸器,「AmboVent-1690-108」只需要臺幣約 15,000 元到 30,000 元之間。
為了促進這個設計真的獲得醫療前線使用,在「AmboVent-1690-108」的 GitHub 頁面上,開發者特別聲明「所有權利皆不保留」(No Rights Reserved),並允許一切出於教育、研究甚至商業用途的應用。
世界各地的開發者就跟這支以色列軍隊一樣,前仆後繼發表自己的開源呼吸器設計。位於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MIT),也以開源模式釋出了「MIT 緊急呼吸器」計畫(MIT Emergency Ventilator)。
危急之時,開源能否成為選項?
使用開源的好處,在於無論研究者、醫療機構,甚至是一般民眾,都可以享用其他人開發的成果,並參與改進,一同參與開發。「MIT 緊急呼吸器」計畫的網站就這麼描述:「我們預期將會出現很多問題,而我們的目標就是建立這個網站幫助專案達到穩定,並獲取回饋建議。」但是這個宣示也呼應了懷疑開源者的批評:在最差的狀況下,這些設備就是缺乏保證的拼裝車。
「我不太支持這個開放原始碼——在這麼關鍵的時刻,讓人亂搞這些裝置產生誤導效果。」另外一個呼吸器開發者「新實驗室」(New Lab)的共同創辦人 Scott Cohen 在《紐約客》雜誌中對記者批評。
Cohen 的擔憂其來有自,一般醫療器材都會經過複雜的審查過程,才能正式在醫院使用。不過,這不代表開源醫療器材就不能有生存空間。
在臺灣,由陳俊志發起的「開源義肢」專案,幫助有需求的人用低價製作義肢。義肢設計同樣開源,讓所有人使用,但也與醫療單位與輔具產業合作,符合法規要求,保障使用者安全,卻保有開源的好處。事實上,以色列開發的開源呼吸器也實際在耶路撒冷的哈達薩(Hadassah)醫學中心開始測試,確保一切功能正常。
回歸基本功能,開源已經足夠
開源的呼吸器,還有一點與商業產品大不相同——雖然不見得有最新功能,卻專注在核心需求,並排除不需要的零組件。《紐約客》記者 James Somers 就舉例,微軟的文書編輯器 Office Word 在 2020 年的功能與 1983 年相差不少,但現在的版本為了要做一個復原功能,可能就要聘請好幾名全職工程師,撰寫複雜的程式碼。
一名以色列的加護病房專家 Sharon Einav 將這個情況比喻為:「這就像你平常習慣開法拉利,但有人給你一臺飛雅特(較平價的汽車品牌)一樣。」就跟跑車和房車都可以上路一樣,開源版的呼吸器或許沒有花俏的觸控介面,但只要核心功能滿足醫師救治病人的需求,就是臨床最好的工具。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同步刊載於《INSIDE》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INSIDE》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2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