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不學學嗎?推特嘗試「公開治理」整治內部機制,甚至改組董事會成員,期許成為更透明公正的社交/媒體平臺。
作者:林冠廷 | 編輯:OCF Lab

推特(Twitter)--即使你過去與美國網路世界不熟,也必然在川普執政的四年的「推特治國」中聽過這個平臺。近年社群媒體在侵犯隱私、不實資訊、言論審查、騷擾與暴力等多重批評下,不斷嘗試修正內部政策,以贏回大眾信任。在歐美、日本等地皆有大量使用者的推特(Twitter)也跟上這波自省革新的潮流,並於 2021 年 4 月初發表了首份「全球影響報告」(Global Impact Report),希望透過更包容的治理模式與資訊公開,讓推特提供更值得使用者信任的服務。
資訊公開、接收意見,建立健康的討論空間
「為了保持可靠與可信,我們必須永遠爭取你的信任。」獲取信任是在全球影響報告中,推特指出的宗旨之一。為成就此目的,該公司建立「推特透明中心」,固定公開各國索取資訊、移除貼文的要求,平臺中所出現的著作權與商標警告、資訊安全、執法、平臺操控等,以及推特移除「國家操作的資訊行動」(state-backed information operations)細節。實際點入「推特資訊中心」,可以看到各種類別的資料分析,例如推特在 2020 上半年因為 COVID-19 的假訊息,移除了 4,647 個帳號,另有 15,546 個帳號因非自願裸露被移除。作為公共討論空間,任何關於言論規範與審查機制,都應該經過大眾認可,因此推特承諾「透過透明性與大眾意見建構政策」。其中一個範例是,推特曾遭批過度寬容特定政治人物發言,因此該公司透過官方帳號,在 3 月間發了一則隨附問卷的貼文,表示「我們在檢視我們針對世界領袖的政策,並且正在尋求你的意見。」
董事會更獨立,員工組成更多元
推特的目標是成為「最包容與多元的科技公司」。
一般公司的董事多半具有股東身分,公司賺錢就代表董事獲利,也因此可能使得董事為了賺錢而選擇不符合倫理的商業策略。因此,聘用沒有持股或持股不多,且沒有實際擔任公司職務的獨立董事,可以確保決策不會受到利益影響。報告指出,推特董事會目前絕大多數的董事為「視為獨立」(considered independent)。為了讓治理基礎更加穩固,推特甚至在 2020 年將「執行董事長」(Executive Chairman)職位移除,改成「獨立董事長」(Independent Board Chair)。
雖然目前 10 名董事中,只有 2 位女性成員,推特已承諾未來將「積極招聘,讓我們董事會的組成有更高的多元性」。面對董事會的性別代表性問題未解,但至少推特公司全球員工中,女性收入與同職位的男性收入已經相等,此外其美國員工中「代表性不足的少數族群」(如黑人、拉丁人、亞洲人)以及女性員工,收入至少為同職位白人男性的 100%(編按:報告中未有詳細說明,推測為雖然同職位員工不因性別而有不同薪酬,但高階員工的性別比例並不相等,因此男性總收入依舊高於女性)。推特並在報告中宣示,該公司 2025 年的員工組成將有一半是女性,另外「代表性不足少數」族群則要達到 25% 的佔比。隨著性別運動、Black Lives Matter 與 Stop Asian Hate 等行動在美國和世界各地不斷滾動,公司營造更多元、友善的工作環境,吸引更多弱勢族群就業,將更具多元觀點以回應全球不同族群的需求。
或許沒有臉書邪惡,但顯然可以再做更多
過去臉書多次捲入個資爭議,推特受到批評的力道則相對較小。比起社交媒體老大哥臉書,推特明顯更加注重使用者隱私。推特有成千上萬個筆名或匿名帳號,與臉書必須使用真名的政策相比,兩者大相徑庭。在報告中,推特甚至表示「除了建立匿名帳號……,沒有更好的工具可以培力使用者,讓他們自由地發言。」
推特展現出開放、包容且注重使用者權益的形象,不過這是與惡名昭彰的臉書比較後的結果。事實上,推特在疫情期間散播的假資訊,或是種族、性別仇恨言論,於川普在任期間過度包容其違規發言,都遭受極大非議。追根究底,推特仍然是中心化的社群媒體,資訊儲存於同樣的伺服器中,所有政策與執行都仰賴著同一群人,大眾對推特若有意見,也要看決策者聽不聽得進去。若要解決這個問題,推特可以借鏡開源、去中心化的社群媒體 Mastodon。在 Mastodon 中,使用者可以自己管理自己的伺服器,讓伺服器彼此連結或分離,使用者個資也只會存在自己所屬的伺服器中,並且可以隨時「搬家」到自己心儀的伺服器。如果推特真心要爭取使用者信任,Mastodon 或許是值得參考的模範。
對於社群媒體去中心化的討論,可參考 OCF Lab 專文「社群媒體免費用爽爽?其實你我早被賣掉了」。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