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訪 LASS 社群創辦人哈爸,在空氣與水文等環境監測面,民間開源社群如何突破儀器與技術藩籬,向政府伸出合作之手,興起公私單位、政府部門之間的協作風氣。
作者:林冠廷 | 編輯:OCF Lab
在過去,環境監測受限於儀器成本與專業技術,往往需要仰賴政府或學術單位執行,而環境監測的成果資料,也屬於這些單位所有。到了當代,環境監測的硬體透過開源方式釋出,不僅降低成本與技術門檻,更因其互助分享的特性,讓普羅大眾也可以參與環境監測--遍佈全臺的「空氣盒子」就是最著名的案例。
目前臺灣各地有數千臺運作中的空氣盒子,任何人都能透過其技術文件,架設自己的空汙偵測器,並且將檢測結果自動上傳到全臺共享的空氣品質地圖,供大眾瀏覽、使用。 2015 年成立的 LASS(開源公益環境感測網路),以空氣(監測)社群的角色參與計劃合作,更因空汙監測設備價格親民,卻又具相當準確度一炮而紅,成為臺灣獨樹一格的開源硬體及自造者(maker)社群。如今,LASS 期待讓政府/公司/民間等多方合作更進一步,凝聚更大的協作力量。
臉友變夥伴,LASS 想當公部門與社群的橋樑
起先,空氣盒子專案,靠著民間社群、商業公司、學術單位,共同彌補了官方環境監測密度的不足;後來,政府也在 2017 年給予前瞻計畫經費補助,用以擴充設置點及修繕硬體。
幾年後,人稱「哈爸」的 LASS 創辦人許武龍,在 2019 至 2020 年間的民生公共物聯網聯盟會議後,萌生了「LASS 可以做一點事情,搭起公部門跟社群之間的橋樑」的念頭,進而決定建立水社群,並與水利署展開「公私協力計畫」,為民間開源社群與官方的合作開啟下一段里程碑。
「公私協力計畫」中,除了 LASS 以外,還有老牌開源資料社群 OpenStreetMap、Wikidata,以及地方藝術組織竹圍工作室的「大河小溪全民齊督工」等專案參與。這些成員原先是哈爸口中 LASS 社團的「臉友」,在通過 LASS 社群針對此計畫設計的審核機制後,便可以參加水利署會議、建議討論主題、提出資料需求等,以及參與專案協作事項。
自 2020 年 7 月開始,LASS 水社群與水利署開了五場公私協力會議。哈爸坦言,一開始自己對於此合作形式沒有太多預設立場或期待:「我幾乎對協力事先沒有想像,能見度不高,摸石頭過河。」但是五次會議間,兩方不僅共同建立了運行和合作的模式,盤點社群資料需求與政府可提供資源,更促成公部門之間的資料交換,哈爸認為是成果豐碩。
水利署、水保局秉持開放心態,「頭前溪示範專案」促成結構改變
(擷取自 QGIS 水開放資料範例專案-水利署開放資料說明)
「頭前溪示範專案」可說是專案、社群、公務員全動員的集大成之作。為了頭前溪示範專案,第五場會議中,農委會水保局也加入協作行列,與隸屬經濟部的水利署展開罕見的跨部會資料交換;LASS、Wikidata 社群宣示推動「頭前溪流域水文基礎資料建置與對照」,OpenStreetMap 社群也貢獻專業,建置相關圖資。多方合作下,這條從雪山山脈發源,流經新竹縣市的河流,將有完整且開放的匯流點、基礎水文、GIS 等資料,並可成為未來跨機關交流的案例典範。
哈爸認為,「頭前溪示範專案」為先例稀少的跨機關協力模式帶來了極大的結構變化:「結構性的改變,通常是最困難的,有在發生,讓人很振奮」。
他表示,水利署真心實意數位轉型行動中,副總工程司張廣智是重要推手。公私單位的協力會議沒有強制力,隨時可以都喊停,但在張廣智的督導下,水利署持續召開會議,且確保「會議有結論,結論有執行」在下一次開會時也能確認計畫進度與展開新階段排程,就是水利署「最大的誠意」。
至於水保局的參與,則仰賴助理研究員,也曾是 LASS 社群成員的林宥伯。哈爸讚許「他代表的公部門,心態非常開放」,是公私協力能展開的關鍵之一。
除了公私協力,「公公協力」更是當務之急
雖然水社群的公私協力在短時間內取得亮眼成果,但哈爸對於環境資料的未來仍然憂心:「LASS 目前的這種突破,雖是成果豐碩,但不是個健康的做法。結構上,應該讓公部門的底層,平常就保持溝通,隨時協力的結構。」他指出了握有大筆資料與資源的政府,不習慣與跨部會單位合作,才是造成專案執行或部會轉型效益不彰的原因。「沒有道理能公私協力,卻不能公公協力才對。」若如今 LASS 與水利署公私協力的模式,能直接套用至跨部會單位間,或可成理想的合作狀態。
另外,哈爸也表示,由於社群參與者眾多,目前的公私協力仍聚焦於公益導向,僅偶有商業公司參與公私協力會議,較缺乏法人與商業的組織能量是目前弱點。LASS 也希望找到更多單位參加,讓頭前溪專案得以繼續推進。
對於有興趣參與的讀者,哈爸則鼓勵「實際參與一次協力會議,看看能與自己關心的主題產生什麼連結」,一起讓臺灣的開源環境資料更加豐富。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