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黃詩惠
照片來自 | Alexandra_Koch(Pixabay)
過往兩年的疫情期間,數位化工具已是各國控制疫情和追蹤病毒的必要手段。然而這些被收集的資料,正變成侵害人民權利和社會資源的武器,即使在自由大國 -「美國」也是。

智慧型手機,自疫情以來,已變成出門最重要的必備物。少了手機掃描 QR code 進行個人實聯制,將讓你連出入超商都寸步難行。在過去一年半中,手機成為政府以疫情為名,全面侵犯人民隱私與人權的象徵,是幫助國家追蹤人民位置,或是建立疫苗護照系統的利器。
史諾登的教訓:是忘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疫情前的 2013 年,史諾登(Edward Snowden)向世界公開美國的科技監控計畫「稜鏡」,指控 Apple、Google、Facebook 等科技巨頭在系統中留有後門,讓美國情報機構輕易調閱使用者個資。此舉敲響政府利用當代科技侵犯隱私的警鐘,也讓史諾登成為美國政府的眼中釘,從此逃難到俄羅斯,再也回不了家鄉。但是,史諾登犧牲自我換取國家節制權力的努力,面對疫情中的政府擴權,也無法力挽狂瀾。
公民實驗室(Citizen Lab)成員 Ben Ballard 在一篇評論網站 Slate 的投書中,指出美國已經遺忘了史諾登帶給我們的教訓。Ballard 批評,政府在疫情期間與私營企業積極合作,興起一波公私資料交換的浪潮,聯邦政府更因此支付了 360 億美金給私人承包商。但是,這些合作與交換的關係,許多都在檯面底下運作,民間無法監督,一筆筆個人隱私就這樣不斷流向他方。
美國衛生部與大數據公司 Palantir 合作的「HHS 保護」(HHS Protect)專案就是一例。Ballard 在文章中表示,過去美國政府已有利用資料分析攻擊弱勢種族或移民的記錄,Palantir 從 200 多種資料來源分析醫院量能,幫助政府分配資源,卻沒有說明這個專案具體如何收集、追蹤民眾資料,連分析結果如何使用也無從得知。由於「HHS 保護」同樣可能被挪作他用,已有民間團體針對資料不公開的問題,將衛生部告上法院。
Ballard 認為,目前美國面臨的最大問題之一,在於這種公私合作的架構中,只要特定資料被認定為「商業資訊」,私人單位就不須依照《資訊自由法》(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的規定,向大眾公開他們的所作所為。因此,除了仰賴曠日費時的法規調整,美國政府與其於 2020 年合作的數千家廠商,應該主動對外公開資訊,才有可能重新贏取人民的信賴。
「疫情老大哥」的崛起
進入公民團體製作的「疫情老大哥」網站,你會看見一個紅通通的世界地圖。在這個地圖中,只要有具體證據,顯示該國政府對人民採取各種數位人權的限制,就會被標記為紅色。這本應是各國政府對外宣傳自身人權的好機會,可惜的是,除了獨裁專制的國家不用說以外,幾個老牌的人權大國同樣淪陷,選擇在疫情期間摒棄堅持。
舉例來說,德國在疫情期間,有 19 筆記錄、6 種不同的侵犯人權類型,包含持有疫苗護照才能輕鬆進出特定場所的規定、透過無人機監控人民有無遵守防疫措施、透過司法單位起訴抗議的民間聲音、利用政府 app 監控人民之間的接觸以及透過手機分析人民位置移動的軌跡。
點開美國的頁面,除了疫苗護照尚未有記錄(事實上紐約等地亦已開始使用疫苗護照)以外,上述監控策略通通有份。此外,美國還有透過社交媒體下架言論、在機場與校園建立人臉辨識系統,甚至還有科學家因為拒絕配合調整統計數據,而遭到政府革職。
我們的生命受到世紀病毒威脅,公民自由也謀受政府之害。但與病毒不同,政府是人所組成的單位,受到公民的監督與託付,只要有心,就可以在經過充分討論、累積共識的情況下,維繫最大程度的自由與人權。臺灣在疫情期間構築「電子圍欄」,透過基地臺追蹤人民位置、強制居民在實聯制政策中登記去處等政策,有些或許是勉強能接受的必要之惡。但若像疫苗護照連結國民身份系統這種極端歧視弱勢民眾的政策,我們就要盡力阻止,告訴老大哥不能為所欲為。
- 本文章授權條款採 創用 CC BY (姓名標示) 4.0。
- 本文章同步刊載於《INSIDE》雜誌網站,標題和前言與《INSIDE》刊出版本略有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