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中的新常態,掌握遠距教學品質成關鍵

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 李柏均
照片來自 | Microbiz Mag (Flickr)

COVID-19 疫情席捲全球以來,無數之前不曾想過的數位方案紛紛趕鴨子上架,而在封城、減少社交接觸的各項策略當中,學生是最受影響的一群人之一,尤其全球許多地方,學校受到防疫限制,甚至長達數月到超過一年必須使用數位教學方案。如何使用遠距數位方式同時維護學生受教品質?是大家都在加速思考的問題。英國政府與世界銀行贊助的非營利組織 EdTech Hub(教育科技中心),以 CC BY 4.0 授權發表一份為政府使用教育數位科技的需求報告,並列出五項重要指引:

1. 建立滿足不同群體的學習系統,達到教育平等

由於學生只能在家學習,家庭與社區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報告認為,政府要積極將親人、長輩與社區領袖納入遠距學習的一環;技職教育必須因應社會的急遽變化,試圖更有效率地涵蓋學生更多需求,並且讓習得的技能伴隨一生;教育系統要想辦法利用數位科技的優勢,例如透過社群媒體聯繫彼此,舒緩疫情中緊繃的心理狀態(但必須注意網路霸凌問題),確保學生保持身心健康。

報告指出,平等的教育往往代表更多資源需要分派給邊緣、貧窮的群體,否則將會加速這些人的邊緣化。因此,測試方案時,不能從容易成功的富有地區,而是要從最困難的貧窮社區開始。

INSIDE 合作專欄

對抗國家濫權 / 監控問題,歐洲公民組織發起「奪回你的臉」行動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 林韋丞
圖片來源 | EFF Photos (flickr)

近年來將「最嚴隱私法律」GDPR 作為重要政策成果之一的歐盟各國,可說是對於隱私保障相當重視的區域。但即使在歐洲,警察濫權、國家監控的問題仍然層出不窮。為此,數位人權倡議團體 Access Now 與另外13個歐洲組織發起了「奪回你的臉」(ReclaimYourFace)行動,試圖喚醒居民隱私意識,同時也試著遏止國家濫權的情況——尤其是生物監控技術濫用——在歐洲持續惡化。

義國小鎮大監視,技術由中國華為溫馨提供

2020年9月,「奪回你的臉」合作夥伴隱私國際(Privacy International)發表調查報告,揭露義大利科莫(Como)市政府對城市居民「刷臉」的監控政策。根據隱私國際,科莫「創新影片監控系統」招標書中,指出政府希望能在火車站附近的公共綠地安裝監控相機。這套系統不僅能偵測亂丟垃圾、無人看管的行李,還可以設定黑名單,搜尋政府有興趣深入了解的人,或設定排除在錄影對象之外的貴賓名單。

天下合作專欄

取巧鑽漏洞!CC 授權因版本不同淪為「著作權釣魚」的獲利管道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林韋丞
圖片來源 |Eugene Kim (flickr)

CC 授權旨在降低複雜的授權機制,讓有意願開放作品 / 資料的創作者不用一一同意授權,同時也避免取用者苦無取得授權之管道而無法取用等等問題。關於 CC 授權的運用,舉例來說,若你曾剪接免費音樂或將圖庫素材使用到自己的作品中,更甚者,引用維基百科的文字資料等等,你很可能就使用了「CC 授權」的素材。

CC 授權不僅讓授權更便捷,它也有多種授權模式。諸如要求使用人標註作者姓名,或不得使用於商業目的、需以相同方式分享、不得改作等,它們皆以圖像的易懂方式標示,讓授權者可以依照自己想要的方式授權,而取用者也能夠輕易地知道該在哪個範圍內取用。

然而 CC 授權終究是法律條文的形式。國外就出現了「著作權釣魚」的行為,利用十幾年前舊版 CC 授權的漏洞,試圖陷使用者於不義。

天下合作專欄

兒少權益?人權自由?管制網路情色的兩難處

作者 | 林冠廷
編輯 |林韋丞
照片來自 |pornography (Flickr)

隨著網路的普及、擁有行動裝置的門檻下降,世界各地的兒童及青少年接觸成人內容的管道變得相當開放。為保障兒少權益,英、法等國啟動了立法機制,試圖透過驗證色情網站閱覽者年齡,杜絕這樣的情況。然而,這樣的行為同時也引發了論戰,癥結在於,閱覽者年齡要如何驗證才公正、有效?此外,限制青少年觀看色情內容是否合乎倫理?是否侵害個人自由?

英法異口同聲,色情影片就是成人影片

根據《衛報》,早在 2015 年,英國執政的保守黨就已經磨刀霍霍,誓言要強制色情影片服務商在服務中加入年齡確認。雖然這個政策不斷受到推遲,但直到 2019 年中,政府的決心都不受影響,其數位部長 Margot James 在一篇 BBC 的文章中表示:「我們希望英國是全世界上網最安全的地方,新的法令可以幫助我們達成這個目標」。

INSIDE 合作專欄

用 Telegram 保隱私?致命性漏洞使你門戶洞開!

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王彥涵
照片來自 |Yuri Samoilov (Flickr)

有用過 Telegram 嗎?就算沒用過但你一定聽過身邊朋友推薦使用 Telegram 讓通訊更安全。由俄國 Durov 兄弟開發設計的通訊軟體,除了主打免費、介面無廣告之外,更大力宣傳通訊的隱私與安全性,官網也宣稱用戶的訊息經過所謂「重度加密」(heavily encrypted)的方式處理。

而Telegram 建立的良好形象,讓它成為香港反送中期間的重要溝通橋梁。但意外的是,Telegram的安全性 並非如官方所說來的滴水不漏,一篇在《Hacker Noon》的文章中,作者甚至批評其為「故意設計成不安全」的軟體。

INSIDE 合作專欄

想滑 Tinder?可以!不過小心踏入狼穴!

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王嘉禕
圖片來源 |Sammy Williams @ pixabay

打開交友軟體,跳出一張又一張的照片,開始篩選「喜歡」或「滑掉」沒興趣的人。如果恰巧你喜歡的人也喜歡你, 恭喜!已配對成功,你們可以在更深入了解彼此。Tinder 這種線上交友的方式,開啟了人們對線上人際關係的好奇及癮頭,讓人在足不出戶的疫情期間,也可以享受交友的趣味。但會不會造成另一種隱憂?因為你無法單看手機螢幕上的人,就可以瞭解這個人的個性、品格、習性,究竟是可以好好交朋友的「人」?還是一隻引誘人掉入陷阱的「狼」?

天下合作專欄

面對商業利益的誘惑,學術期刊打算監測用戶存取行為?

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王彥涵
照片來自 |Library Bookshelf (Flickr)

自從網路普及開始,線上學術資料庫逐漸成為學生、研究人員查詢資料的重要平台。但是,學術資料卻成為了出版社牟利的工具,本應該是幫助知識互通、促進人類學術發展的資料庫,卻變質成為壟斷、監控的推手:握有臺灣各大期刊版權的華藝資料庫,更被爆出將「國家」等字眼改成「臺灣」,以順應中國審查;國外知名出版社 Elseier、Wiley 更聯手其他廠商,與大學圖書館談條件,企圖把學術資料庫打造成監控師生學術自由的環境,以滿足自身利益的病態手段。

INSIDE 合作專欄

透明、可修改的自由軟體,是使用者軟體安全的最後防線

作者|林冠廷
實習編輯|王彥涵

當大家都在迎接新年第一天時,iPhone 也沒忘記準備「新年禮物」,有 iOS 4 版本的用戶表示元旦這天鬧鐘居然沒響?據調查顯示,成千上萬的使用者因此遭受到波及。這次事故也不是蘋果首次出問題,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早在先前就發生過多起事件。

在軟體開發過程中,若功能運作錯誤,我們稱之為「臭蟲」(Bug)。這個臭蟲可能是不會影響用戶體驗的芝麻小事,也可能是造成人身安全的重大風險。雖然在軟體發行之前,公司內部都有一套測試及修復錯誤的一套機制,但一般用戶不會知道:還有哪些重大漏洞沒被發現?是否會害使用者落入陷阱,產生資安危機?

INSIDE 合作專欄

上網即人權!面對國際輿論壓力,網路公司不再提供斷網工具給白俄羅斯

作者 | 林冠廷
實習編輯 |王彥涵

上網是基本人權嗎? 2012 年一份報告指出,調查中發現近8成5的受訪者認同上網是人權。在現實生活中,行動網路具備工作聯絡、每日新聞、休閒娛樂等用途,已然成為人們日常所需。但是在龐大的商業利益面前,人民網路自由的權力卻顯得微不足道,一間加拿大公司選擇犧牲了人民的權益,與政府合作進行網絡審查機制。跨國數位人權組織也因此特別撰文,譴責這間公司的行為。

利用深度封包檢測,白俄羅斯獨裁政府鎮壓抗爭

2020 年 8 月,位於東歐的白俄羅斯宣布總統盧卡申科第 6 次連任,選舉結果引發多座城市街頭示威。根據BBC報導,盧卡申科被稱為「歐洲最後的獨裁者」,警告任何參與反對派的示威抗議者,將受到與恐怖分子相同的待遇,2016 年和中國簽署了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的聲明,與中國關係密切。

天下合作專欄

找圖不再煩惱授權,CC 搜尋外掛助你一網打盡合法使用的圖片

林冠廷 / OCF Lab

從職業需求的尋找配圖,到娛樂用途的梗圖改作、迷因圖散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利用網路圖片的經驗,但,你可曾注意過圖片的授權?若違反授權條款,甚至可能吃上官司。CC 授權讓使用者放心使用圖片,同時保護創作者的權益,更棒的是,「CC 搜尋外掛」(CC Search Extension)可幫助使用者迅速找到符合使用需求的授權圖片。

INSIDE 合作專欄